地质队勘测
地下的确有座古墓
有关牧马山有皇坟的文字史料,历代的《彭山县志》有少许记载。
《彭山县志》载:“治北四十里莲花坝有皇陵,并传莲花坝有皇庄。墓依山势,封土呈覆斗形,传此为刘备坟。民国时期,有自称刘备后裔的刘冬冬在此结庐守墓,言留有刘氏族谱,此人已死,族谱难觅……”
1995年4月,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测局605勘测队,采用电阻率对称四极法进行过扫描,反映高电阻体埋深10-15米。由所获电阻率异常形态和高电阻体深埋,检测反映的可能是巨大古墓。墓道走向为南东,墓体四围为石块垒砌。此外,所圈定的电阻率高异常可能为地下构筑物(古墓)。
基于此,叶启伦一直以劝告的方式,叫那些盗墓贼死心。“几十米深,怎么可能挖得到?”让叶启伦高兴的是,最近两年,盗墓贼越来越少了,但牧马山周围却越来越热闹了。
皇坟200米开外,不断有小区建成,不断有居民涌入。“以前这里穷,修的都是土房,两三年不管就倒了。”叶启伦说,“现在不一样了,大家都愿意来。”
叶启伦站在牧马山顶,骄傲地指着周围,“你看,全是这几年新建的房子。风水不好,这些人愿意来?”
挖掘不现实
学界说不是刘备墓
虽然人气渐旺,但至今没有实物证明,也让彭山“刘备墓”一度十分尴尬。多年来,彭山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吴天文,一直在试图搜寻实物,证明刘备墓在彭山,但至今未果。“曾有村民上书,希望进行挖掘,但我们内行都知道,这是不可能的。”
吴天文解释说,文物保护的首要原则是保护,只有遇到盗墓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时,才能申请进行抢救性发掘。因此,不能因为好奇而鲁莽地进行挖掘,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。
由于没有实物印证,彭山刘备墓一说,在学界一直有质疑之声。有3点疑问,让学术界许多人表示,刘备墓在彭山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。
疑问之一是,刘备是1700多年前在奉节去世的,而且又是烈日炎炎、气温极高的夏天。当时交通不便,从奉节到成都,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,仅单行也得需要20多天时间。如果花这么多的时间把他的遗体运到成都,再经黄龙溪转运到莲花村,至少也得一个月的时间。尸体难道不会腐烂吗?
其次,这座皇坟总面积有100多亩,全是由墓砖、墓墙、数十吨一块的灌县石和石灰、蛋清、黄泥混合夯筑成的,远看近观都像一座小山丘。按当时的施工手段及进度,至少需要数十万民工苦干一个月以上。当时哪来那么多石灰、蛋清?哪来那么多黄泥之类的东西?如此巨重的石头又是怎样从数百里外的地方运到莲花村的?
其三,彭山人称刘备墓在彭山牧马山皇坟处,虽然历经盗墓贼频频光顾,但为何至今未能有一件可以证明刘备墓在此的实物?
有三大证据
不排除就是刘备墓
尽管谜团尚无法解开,但吴天文初步考查后依然认为,不排除刘备墓在牧马山的可能。他的依据主要有3点。
一是据资料记载,莲花坝有皇坟。1994年,当地村民找水掘井时,发现5层不同颜色的土壤,后考证是明代女性的墓葬。该明墓在皇坟脚下,说明皇坟主休没被触及。
二是《三国志》中,没说明刘备葬身何处。按照汉代帝陵葬制及世人葬俗分析,汉代帝陵均在山丘。牧马山作为刘备帝陵选址,无可非议。受测绘仪器和技术限制,通过目测,莲花村皇坟墓陵占地面积与汉制相仿,垂直高度约为50米,是一座特大型墓葬。从地形地貌看,皇坟东、西、北各有3座小山丘环护,形呈一把坐椅状,有“九龙回头望”之说。这种“九龙回头望”,只有封建时期的帝王才能享用。
三是当地有传言,解放前有个叫刘冬冬的人,从成都来此守墓,自称为刘备后代,并有族谱。但此人在解放前逝世,族谱未能觅得。“现在谁也不敢下结论,毕竟没有实物证实。”吴天文说。
从事三国研究多年的彭山区文化局原局长江河说,彭山古时叫武阳,既是中国的茶叶发源地,也是秦汉时期川西南的三大古县之一。牧马山、彭祖山依山傍水,是古人墓葬的最佳选择之地。如彭祖墓所处的位置便是“头枕大山,脚踏两河(府河与南河的岷江交汇处)”,此外,还有5000多座汉崖墓葬,也在彭山岷江边的江口古镇。
尽管如此,这些墓葬的地理位置仍不能与莲花村的皇坟相媲美。江河认为,除了皇坟附近百姓将9座山丘称作9片莲花瓣外,古代风水先生还有一种说法叫做“九龙回头望”。如此好的风水宝地除此以外,在我国还有北京的十三陵,这种“九龙回头望”只有封建时期的帝王才能享用。
这些年来,虽然彭山皇坟是否是刘备墓尚无定论,但刘备墓着实让当地火了一把。彭山房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有两个开发商在彭山皇坟附近开发。以往冷冷清清的莲花村,如今的房价已经超过了主城区。受益于搬迁,莲花新村在这里建成,超过500户村民在这里安居。
83岁的当地村民丁桂英,60多年前从隔壁村子嫁到这里。“以前就听说刘备坟在这儿。”从嫁到莲花村起,丁桂英就记得,有个老人每年都要到山上来放炮。